第323章百里挑一的丝
推荐阅读: 大主宰 完美世界 龙王传说 雪鹰领主 择天记 一念永恒 武炼巅峰 无限拍卖行 绝品鬼医
百工匠心正文卷第323章百里挑一的丝西表岛是亚热带气候的岛屿。岛上90%的面积被密林所覆盖。仲间河、浦内河附近是长满美洲红树的原始林。居住在岛上的人们在这样的自然中营造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石垣岛上的祖纳村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生活模式。岛上的生活是合著传统的祭日庙会和季节的变化而运转的。岛民们坚守的这种生活,是来岛上观光的过路游客很难看到的。人们在祭日庙会和重要的场合时穿戴的芭蕉布、麻布一直流传到今天。
石垣昭子在西表岛有自己的染织作坊。那里的女人们自己栽培线芭蕉,取其丝,染色,然后用传统的手法进行纺织。
我是在6月初的一天里去参观她的作坊的。那时,日本的大部分地区还在梅雨期的正当中,而西表已经进入了盛夏。正是收割稻子的时候,这是一个只需穿一件短袖衫,靠电风扇把风带来的季节。
到了石垣岛先打了个电话给她,她告诉我作坊的周围是用线芭蕉做的篱笆围着的,会很好找。她当然不知道我从来就没见过线芭蕉是什么模样。当我找到四周丛生着很多不太高的香蕉树的地方,我断定大概就在这里了。那些“香蕉树”上已经有几串小小的香蕉挂在上边,而我却不知道那就是线芭蕉。
从路口进到里边才是石垣的作坊。枝繁叶茂的大树遮盖出一方避日的凉爽空间,悬床悠闲地吊挂在树下,通风良好的作坊里摆放着几台编织机,一个年轻的姑娘正在穿梭走线。
石垣给我看了放在筐子里的纤细的丝线。织机上那刚织了一半、透着凉爽的芭蕉布让我感到新奇。但是,等她带我看了作坊后面的芭蕉园后更是让我吃惊不已。
原来,来时看到的那些“香蕉”竟全都是线芭蕉。房子的周围,包括整个田间满满地栽的也都是线芭蕉。除此之外院子里还长着苦麻、桑树什么的。听说,她们还自己采绢丝、芒麻丝,尝试着织入芭蕉布中。石垣砍倒了一株线芭蕉来拉丝给我看,然后又将拉下的丝一根根地结织起来,经过了在我看来复杂而又艰难的一个过程以后,一块真正的芭蕉布就织成了。在都市里的那种什么都是“快!快!”的催命似的生活节奏下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大概是因为这种形式合乎岛上的生活节奏,才使它们得以相传并延续至今。石垣来到我的“脱口秀”会场时,带来了一株线芭蕉,是为了给我们讲拉丝、织布的有趣和岛上女人们的工作的。
石垣出生在冲绳群岛中的竹富岛,在东京学过美术,后来回到冲绳开始了传统的编织工艺。她的编织术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技法,同时也尝试着融入了现代的感觉。
石垣昭子口述:
我是从西表岛来的石垣。昨天早晨七点钟离开家,乘船到石垣岛上的飞机场用了四十分钟,从那儿到那霸,再从那霸转换飞机到东京的羽田,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要说远也是够远的。
织芭蕉布用的丝是从一种叫线芭蕉的植物身上抽取的。线芭蕉是香蕉的同类。
通常把结果实的芭蕉叫实芭蕉,把开花的芭蕉叫花芭蕉。种类有不少,但都属于芭蕉科。
线芭蕉也会结果。表面上跟普通香蕉毫无差别,但是它的果实是长不大的,吃起来口感也不一样。线芭蕉果实中的籽很大,把它们泡在泡盛里可做香蕉酒,味道很美,带有香蕉的味道,而且不甜。
但是线芭蕉等到开了花,结了果,再用来拉丝的话就晚了,拉丝的时机一般是在开花之前。“拉丝”说的是从它的茎上一根根地拉下细细的丝。有人会以为丝是从芭蕉叶子上拉的,其实是从它的茎上。芭蕉到底不是树木而是草本植物,所以说茎应该更确切。像剥洋葱皮一样剥下一层,再剥下一层,然后还是皮。皮中含丰富的纤维,如果在种植时得到精心细致的护理,就会成为很好的丝线。
说到芭蕉布,用处最多的恐怕是祭日庙会和各种仪式的时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穿芭蕉布做的衣服。
在岛上,祭日庙会是生活的主要部分,所以,我们的生活也多是围绕着它来营造的。在我们看来,像芭蕉布、麻布这一类的东西首先代表的是祭把神上的意思。
我身上穿的这件丝的长衫是八重山一带的盛装礼服。这种款式如果穿在平时,布的质地会有所不同,而且,下摆也会再短一些。这种长衫是不用系腰带的。琉球装的特点就是要通风好,正式场合穿它的时候里面还要套一条白色的百折短裙。
织布、拉丝这种活计,不光在西表岛,可以说,在南边的任何一个岛上都是属于女人的工作。即便是现在,这样的岛还有不少,像竹富岛、小洪岛都是。一台织机就是我们自给自足的道具了。很久以前,岛上有缴纳人头税的习惯,女人满15岁要上缴一匹布作为人头税。
这一项政策统治了琉球王国长达数百年之久。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东西,织布这一项属于女人的工作也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在一个共同生存的环境下能织出好布是作为一个女人的自豪,掌握了一个个的织布技巧也就成了她们的骄傲。
一般要想学会织芭蕉布的技术通常要用上两到十年的时间。现在冲绳县在培养继承人上已经开始行动了。由政府指定芭蕉布及土布的产地,让那里的技师培养年轻的一代。
但是,真正记住编织的工序并不是太花时间。把织机架好,往织机上一根根地插入横线丝,主要的操作都是在织机上,用不着花很多时间就能记住了,有半年到一年就足够。但是,难就难在材料的制作上,而且,材料的制作也是很要时间的。
芭蕉树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所以,还要根据自然界的状况,以及材料的废物利用等等,这些是在栽培它们的时候都要考虑进去的。
在岛上,有不少人拥有专门用来种植芭蕉的田地。但是,即使没有,因为芭蕉并不需要特殊的土壤,所以,一般在我们那里,随便什么地都是可以种的。只要在农耕地的垄里零零散散地栽上几株芭蕉,过不了几年就会从一株的丝芭蕉旁繁殖出众多的小芭蕉来,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芭蕉墙。这种习俗在岛上的每个村落都遗留着,甚至有些地方,村落虽然已经废掉了,但在一些旧屋的房后,你一定还能找到像线芭蕉、苎麻和冲绳酸橙树这样的东西。这些都是女人们做活的原料。苎麻是一种可以提取纤维的植物。酸橙是类似柠檬的一种果类,我们用它来做醋。在岛上生活,吃生鱼没有酱油的时候,可以淋些这样的醋。还有洗涤芭蕉布的时候,滴上几滴就可以让布变软,还可以去污。因为布是在含碱性的液体中煮的,用酸进行中和一下,布就活了。再就是,染色时,媒染的液体中也要放几滴酸橙汁。另外,它还是喝泡盛烧酒时不可缺少的东西呢。总之,这种酸橙在岛上是家家户户的必种之物。
冲绳县有个宫古岛,这个岛上出产一种有名的宫古上布,这宫古上布使用的都是上好的材料,岛上的女人们种麻、芭蕉,还有寥篮等,积累多了以后她们才集中来织。所以我们的生活里总是缺少不了织机。
我是因为祖母以前常织布,而我又总是她的帮手,也就慢慢地学会了。我们小的时候,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清早起来先点亮油灯,然后帮祖母穿针引线。
现在这种情景已经基本上见不到了。连老人们也开始忙于打门球之类的活动了。
芭蕉丝从茎上撕下
芭蕉的茎大约有两米高,一般在长到一米五的时候进行剪枝,把一些叶子掰掉,这道工序一年要有二三次,是为了让芯能长得坚实,也为了让养分能输送到茎部。
蕉叶可用来包东西、盖东西。其根部的汁液可作为染料使用。芭蕉的全身都是有用的。
我通常是在芭蕉长到一米五左右时砍断它,这样比较合乎我的身高,也便于拉丝。一般也都是根据自己的身高来进行处理的。有芭蕉的地方就会有女人们的作坊。
拉丝的季节以冬季为佳,所以,在春、夏、秋季剪枝,精心养育,到了稍冷下来以后进行拉丝,会出很好的丝。有的也分成春芭蕉和冬芭蕉。
今天,我带来的这一株是二三天前才砍的,很重的,这样一株大约有二三公斤。
在芭蕉田里它们就是这样生长的,乍一看很像树吧?把它们的皮一层一层地剥下来,越往里剥丝越细,也越有光泽。
芭蕉的叶子是沿着根部向上长的。一般植物的纤维都是从根部向上生长延伸,所以,在剥皮拉丝的时候要注意是从根部向叶子的方向来剥,否则的话,丝会在中途断掉而且有伤于它。顺根部往上剥会很自如,颜色也越来越漂亮。芭蕉经过一年精心的养育,这时候的丝是最好的。如果你的丝一直能拉到芯的部位,说明你是精心地养育了。
芭蕉的皮可以用来防染,现在一般都用塑料的东西,过去都是用一些不太好的叶子来系的。
下面我要拉丝给你们看了。拉的时候要根据自己所希望的粗细程度来拉。把拉好的丝晾干,就成了很好的芭蕉线。就像洋葱,有很多很多含丝的层,里外的质地各不同,里边的比较细腻,外边的比较粗糙,所以这个时候自己可以来区分是用做横丝,还是用做竖丝。
在完成一道道工序的时候,脑子里要计划好日后打算做什么用。用芭蕉丝做材料织布是一道工序也不可以敷衍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连着的。
看着芭蕉田心里想着哪些该砍了,哪些还时机尚早,还要看看气候的情况,然后决定各道工序的先后。在砍之前要准备好木灰水,准备好煮芭蕉的柴薪。所有这些不用说也都是女人们的工作。
如果你注意一下颜色就能发现拉丝的时候是由白色慢慢地变成谈粉色。颜色是一个交叉点,可以决定横线和竖线。
决定横线和竖线的时候,一定是将最容易撕开的部分用做竖线。有时候,一等丝干了就上机,也有的时候先要把这些丝放在锅里,用树灰熬的汁来煎煮。当然,所用的树灰可不是什么树的都可以,要用我们冲绳当地的两种叫做油那和嘎玖玛的树,这两种树的质地很坚硬,而且它们的灰是白白的,用这样的灰对丝的颜色影响很大。
有透明感的丝才算是好丝。上面附着的一些不纯的东西经过煎煮以后都脱落了。
织的时候,根据个人的喜好,丝还可以拉得更细。但是如果晒干了以后就不太容易拉了,所以,这个操作应该是在水中进行的。把它们浸泡在水里,然后用小手指的指甲拉,用左手的小拇指压着,手在这儿都变成了道具。
把芭蕉裁断成150公分长,是因为这个长度拉起丝来比较方便。据冲绳民谣记载,过去有一种“20支”的技法,就是织一公分长的布要用20根的丝,那样的布织出来是很细很细的,但是要有相当的技术。现在充其量也就用14根丝左右。
100根芭蕉的茎出一匹布的丝
在冲绳当地,凡是有芭蕉的地方都有一种放丝线的筐,而且,这个筐的大小正好够放织一匹布的线。把织布用的丝线连接在一起可不是靠系扣儿的方法,线和线之间是捻在一起的,这可是需要点儿技巧的,要利用手指指纹部位凹凸的地方来捻。
在岛上,有些老婆婆边聊天或边看电视就把丝线捻上了。
冲绳本岛有个叫喜如嘉的地方,那里也是芭蕉布的产地,但是那里的丝线一般都是打结节的,这样一来织出来的布上就留下了一个个的小球球,倒也成了一种特征,所以,看布的织法还能分辨出它是哪个地区产的。
织一匹布如果只用芭蕉茎的芯部,就要用约100根的芭蕉。
住在喜如嘉的平良敏子就喜欢花上五六年攒够了芯部的丝线后,织一件漂亮的和服,那可真是上等的和服。
我一般是不分外侧、中部或芯部,而是把它们揉在一起来捻,这样出来的丝线有的地方粗一点,有的地方细一点,织出来的布也很有趣,芭蕉所特有的并不只是结实,重要的是它的手感。
丝线存够了就要染了。我们都是在芭蕉田的周围找染料。到山里去现在还能找到过去人们常用做染料的东西。我居住的八重山一带最多的树要数橡树和米储树,它们的皮就是很好的染料。把剥下的橡树皮放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煮,然后放一把田里的泥来媒染就能变成乌黑的颜色。泥巴就是媒染剂,是含铁的。用石灰媒染的时候就用珊瑚礁。但是,最多的时候还是用灰汁,树木的灰计,而且灰计也能出来不少颜色。有灰色的,黑色的,其中数茶色系的最多。在石垣岛、西表岛上自生自灭着一种植物的根,我们叫它蔻娄,是野猪最喜爱的食物,而且越是野猪喜欢吃的季节它才越是出好颜色的时候,野猪是吃它根部的大芋头,我们也把芋头削成块儿在锅里煮,能煮出很好看的颜色。
另外,出茶色最好的要数黑芦邑了,它的茎和皮都能出好颜色。黄色,被称为琉球王朝的颜色。
芜库邑是最好的黄色,一般是用它的皮,时候赶得好的话,树枝、树叶也可以用。
你们不用担心这样一折腾树会死掉,我们当然有不伤害树的里皮和树枝的技巧。
而且也不是整棵的树都挖出来。此外,我们用的最多的还是那些长在自己作坊周围的树,而且也都是很小心翼翼的。
调煮染料时,用的水不同,出来的颜色也会不同。
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植物交替着成熟。像我们这样从事编织的人总是会合著季节作一个像日历一样的采丝计划。什么季节采什么丝。春天到了,桑叶郁郁葱葱的时候就采蚕丝;到了四、五月份,就采麻;冬天呢,就采芭蕉。我用的丝线种类,除了芭蕉就是麻和绢丝了。最近我在尝试着用踉芭蕉的手感和光艳很接近的生绢来织东西。
芭蕉布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织法,只是因为这些丝线很容易断,又加上受不了干燥,所以,即便是在夏天房间里也不能开空调。丝线需要一定的湿度,我们在织布的时候都要喷一些水雾,让丝线含些水分。从这一点,西表这个高湿度的地方是很合适的。这也正是芭蕉布在其他地区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所在吧。再怎么强调“大和文化”,它也难在本土生根延续。包括用来做衣服的芭蕉布,也是因为适合了冲绳这里的风土人们才会穿。
芭蕉丝一干燥就容易断,所以织布用的梭子也要经常保持湿润,特别是上横丝的时候一定要先把织机弄湿,这样丝线就会很听话,织起来也很顺当。这时候,穿梭在织机上的梭子也不会发出卡哒卡哒的声音。
最后一道工序是将织好的东西用海水漂洗。因为经过几天的编织,布上面会落上很多灰尘和脏东西。这最后的一道工序可以说是洗涤也可以说是精炼吧,在海里漂洗一整晚上。
把它们在海水里这么一浸泡,如果是染色不彻底的,那么这一下会全部给泡掉的。还有一些比如上的浆也会被泡掉。泡了一晚上以后,再使劲地揉一揉,然后把它们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用海盐水晒晒,最后再用清水反复洗几遍,这么一个程序下来,芭蕉布就变得清灵灵、凉爽爽的了。海里的盐,太阳的光和风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日本的江河由于受到严重的污染,已经不适合捕鱼了。现在,只有在四国的四万十川。冈山县的旭川、歧单县的长良川、山形县的最上川以及三重县跟和歌山县交界的熊野川,还能看到一些打鱼的木船飘浮在江面上。它们多是用来捕捉江鱼的。观察这些地方的捕鱼船,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根据江的规模大小不同,船的大小也不同。从这些船的结构上,可以看得出船匠们对江河的特性有多了解。又根据船的使用方法上的不同,所捕鱼的种类也就不同。总之,它们在结构和形状上有很大的区别。
中尾是住在熊野川附近的造船木匠。
熊野川的船是一种叫做“平田舟”的、形状独特的船,扁平的,浮在河面上的时候,就好像是一片竹叶。在流势很急的熊野川上,平田舟看上去就像是轻轻地滑过去一样。它的形状使它不是劈波斩浪,而是轻盈地乘着波浪而行的。中尾让我坐上他的船,在熊野川上游走了一圈儿。船,很容易操纵,我们还扬起了帆。听说,这种船有时也用来做游览船。
中尾原来曾在国家铁路局工作过三十几年。后来,半路出家,开始了造船匠的生涯。
我们一起去看了木材市场,他还让我参观了他那间坐落在河边上的“造船作坊”。那里放着一艘他手头儿正做着的船。熊野这个地区是木材的产地。中尾造船用的材料都是就近取材的。我真惊叹于他活计的精细。
在跟他的交谈中我才知道,他原来还是一名渔师。他乘着自己造的船去捕捉河鳗、河蟹和香鱼。也就是说,他是造船的,也是用船的。
无论哪儿的渔师都会说自己的船是最好的。我也曾看到过不少江船,但是,我确信,熊野川的平田舟一定是日本属一属二漂亮的船。
船匠现在已经是一个不再有需要的职业了,继承人当然也就越来越少,因此,船匠的高龄化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他们当中,中尾算是年轻的了。
他用自已经过改造的车把船运到了我的“脱口秀”会场,向我们展示了熊野川的船所特有的秉性和船匠的手艺。
我是熊野川的船匠中尾。我的父亲就是船匠出身,但是,我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师从于父,而是进了国家铁路局当了一名职员。从国铁局辞职以后,闲着没事,去一个当船匠的朋友那儿帮了几天忙,这么一帮倒还真的学会了。从我父亲那里没受过任何的家传,现在却跟他做的是同一样的事。
其实我当年最想进的不是国铁局而是商船学校,因为我喜欢船。在国铁局一干就是36年,后来才开始学造船。捕鱼也是我的爱好之一。我出生的地方是新宫,老家是三重县,离新宫有12公里。
这就是我造的船,形状特别吧?熊野川是一条落差很大的河。一般海船的吃水线都很深,那是为了劈波斩浪,而我的船正相反,是为了不被波浪冲翻才特意造成这个形状的。这种造法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惯。古人早就对适用于熊野川的船有研究了。这种应付急流的船在制造上有着它独特的工艺,从而就使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外观。
熊野川是一条流淌在奈良县、和歌山县和三重县三县境内的河流,也是日本惟一的一条没有堤坝的河流。正是这个原因,独木舟的全国锦标赛算上今年已经在这里举办过三次了,就是因为它没有堤坝,加上流势很急够刺激。熊野川流过的四周是叫做大台原的山脉,因此,熊野川从头到尾都是被夹在深深的峡谷中的,又由于那里每年的降雨量出奇的多,就形成了这里的河流落差很大。可以捕获的鱼的种类也就特别的多。各种的河蟹、虾、河鳗、鲈鱼、鲰鱼,还有香鱼等等。
这种船现在是用做渔船,而在过去装上货物在河里上上下下的都是它们。还能当成游览船用,装上船顶住在里边都没有问题。
在熊野川像这样的船大概有个百余艘吧。其中的三分之一都是出自我的手。船匠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位比我年轻点儿的。我已经是六十几的人了,他也就四十几吧,在我们那儿可算是最年轻的了。他是边上着班边造船,但是船也造得很不错。
从很久以前开始,这里的船匠造的就是这种船,我年轻的时候听的最多的也是关于船匠的事,什么这个船匠手艺高了,那个差点儿了。当然了,不是有一句话叫做“船的好坏撑一撑就知道,撑船要八年”吗?可见,撑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艘不好撑的船,就如同不好调教的马,是不会有人愿意接受的。
客户在让你替他造船的时候都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船深要多少,船尾要多大,船底要多宽等等。我们也是用度量衡来计算的,如果客户提出的要求是违背比例的,我们还是要跟他建议什么地方应该多少尺寸,一项一项地定了以后才能开工。
要说用现在时兴的强化硬塑钢造一艘同样形状的船跟我们造的木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它对于水的浮力就是最大的不同。塑钢船感觉上是好像很轻,但是,它因为没有浮力所以出了问题一定会沉。而木船就不同了,由于浮力大,所以,要让它沉下去恐怕不那么容易。
我们的这种船坐上15个人都不会有一点儿问题,可是塑钢船坐5个人就到头了。
而且,塑钢船还要造得比这种木船大一些。
长良地区造船用的木材是一种叫罗汉松的树,而我们熊野地区用的是杉树,就是树表面发白的那种杉,实际用的是树中央红色的那部分,发白的部分全部都去掉。
除了杉树以外,丝柏、橡树、样树也是像这样去掉发白的部分,只用中间那很硬的部分。这样造出来的船才可能用一辈子,有的能用上父子两代,还有的能用三代。
树的木质分为粗、细。木质越细的就越结实,同时也越重。造船用的木材,多选用节子多的。平常我们烧的柴,如果是没有什么节子的木头,劈的时候“叭”的一声很容易就能劈开,可是,有节子的地方往往就不那么好劈,总会在有节子的地方停住。造船时选用这样的木头就是为了一旦出现裂缝的时候,它会停在有节子的地方而不再往下延伸。另外,用有节子的木料还要用“活节”多的,这种木料看上去虽然不太美观。
我们就是这样挑选木料的。看看是流线形的节还是死节,有的时候会碰到有很多死节的。一艘船上如果有很多死节的话,要先把这些死节的洞挖空再填补好,如果有二百多这样的死节洞,要用上三天才能做完。死节的地方如果不挖掉的话日后会渗水。木料上一般都有“活节”和“死节”。现在你们看到的我手里的这条船上面的都是“活节”了。死节也都已经重新填补好了。所谓“死节”说的是中间的这个节眼已经腐朽掉了,一按就能按出来。这样的节就叫“死节”。相反的,“活节”是怎么按都按不出来的,而且,看上去也好像是还活着,也有颜色,我们管这样的节就叫“活节”。从事建筑工作的人一定懂这个。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造船的木料来自当地的山里
这块木材是从我住的新宫再往里一个叫音川的地方采伐来的。现在,那一带因为现江旅游的关系,常会有一些电力船进进出出的。这种木材就出自那条河附近的山上。
这块木料有八米二长。一般的情况下,木料如果是八米多的话,那么,买原木时还会再长出五十公分左右,原木最好的地方是下边儿的位置。我们都是愿意买长出部分多的原木,所以,总是嘱咐伐木师多留出点儿多余的部分。打八米的木料有时能买到差不多九米长的原木。在山里都是这样买卖木料的。
和歌山地区出的一种叫吉野的木材太细腻,并不适用于造船。我们用的木材都是在当地的山上采伐的,就是沿海岸边很近的那些山上。木头看上去虽然又粗糙又不太好,但是造这种船正合适。
船身造八米多长是我们那个地区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习惯。没有坐过船的人也许不懂,一般当你把桨撑在船头时,就会因船桨的重量而使船尾轻轻地翘浮起来。所以,八米的船长是能够让船保持最好平衡的长度。木够八米的话,船尾会很容易就翘起来,而且,起锚的时候弄不好还有可能会沉船。当然,再长点儿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过于长了以后桨会很重,不好撑。总之,这种船的大小是由自己能否撑管得了来定的。
有些事情年轻时有人传授和没人传授就是不一样。比如说,为什么这里要这样安装,而那里又必须是那样的角度。海船在制造的时候不是有骨架吗?这种船什么都没有。就是把木板一块块地拼接起来。这也就是它与众不同而又最难的地方。江船跟海船最大的不同就是海船的吃水部分比较深,在大海里劈波行船时很快捷。我们的船则正相反,要让它能承受得住急流,所以,船身比较浅,形状就像一片竹叶做的小舟。因为,不是用它去劈水,而是让它在水面上滑行,感觉上船好像是在躲闪着水一样才行。平田舟还有个部位叫“加底”,它的作用是当船横过来的时候,为了让水从下面溜走而设置的。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起作用的话,横着的船会很容易被江水冲走。它起的作用正是帮助水从船下面溜掉,而船又不被冲走。
一会儿我要给你们看船是怎么拼接起来的,你们会发现这种船用船钉的地方很少。因为船钉用多了,时间一长就很容易从钉子眼儿渗水,钉子眼儿一多船不就变成筛子了吗?这样的船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熊野川江船的秘密
我还是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船的各部位的名称吧。这个细细的部位叫“底垫儿”,是用四块木板拼合而成的,也就是船底。整条船只有这个部位要钉进去九十多个船钉来连结这四块木板。从表面上看不出来吧?这就是造船的诀窍。
这个是用来补钉眼儿的叫“补钉”。一会儿我会表演给你们看,用它来填补有钉子眼儿的地方。这种用四块木板做的船底叫“四块接连”,当然,三块板也可以,只是,三块板很容易出现裂损,要针进很多钉子才管用。所以,用四块板也就成了比较普遍的做法。
这个叫“船钉”。看上去很粗糙是吧?表面像锯齿一样,一点儿都不光滑。但正是靠它的这麻麻糙糙表面产生出的磨擦来把木头跟木头紧紧地扣在一起。这种船针都是铁匠一根根手工凿出来的,很贵,一根要500多日元。
船是尽可能要造得窄一些,以防漏水。为了让水流能顺利地溜走,在船底加这么一个“加底”。就是在船底的两侧加上这个“加底”,然后在它上面做一个叫“上棚”的缘边儿,这样,船的形状就出来了。在“加底”和“上棚”上面的这个叫“舷”,好像是砒柱般的船梁,也就是我们家里所说的“顶梁柱”,它掌握着整条船横向的平衡。这里一定要用好木料,就是那种红色的丝柏树。
最前面的部位需要比较坚硬的木料,所以,这里用光叶样树做材料。
除了上面介绍的部位外,还有脚踏板,就是放脚的地方。
把所有这些部件合在一起,是个挺复杂的工序。这些板子全要用很微妙的角度进行组合,不是简单地粘合在一起就行了,因为角度全都不一样。做这个,用一把曲尺来完成所有的设定,倒也用不着什么昂贵的工具。量角度、弯度只用这一把曲尺就够了。像这个高度就是从船的最底部往上量三尺,大约90公分。还有,比如舱面开口的大小,也就是船体两侧的斜度,是根据船体从底部计算,每往上量一尺船口就开五寸的比例来规定的。这个地区的船代代都是用这样的比例造出来的,当然,舱面还是口开得大一些乘坐起来比较舒服。
熊野川的船是一片竹叶舟
我们的这种船俗名叫“平船”,也叫“平田船”。平田船,从它的名字就能想象出它的形状是平坦坦的,样子像一片竹叶。
船的帆有10米高,帆的中间有一条一条的空隙,所以,即便是坐在船的后方,也能透过条条的空隙看到前面。帆是竖长的像旗子一样。这种帆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风向来定位的。这些露着的空隙是为了对付强风的,因为当遇到风很强的时候,帆就会鼓起来接受它,船的平衡就难以把握,让风从这些空隙的地方跑掉一些,就使船减少了危险。
我在这儿给大家表演一下木板跟木板连接时独特的方法。要费一点儿时间。在木板与木板连接之前,要先做一道工序叫“杀木”。大家都知道,干燥的木头如果被水浸湿以后还会再活过来,所以,要先“杀木”。经过这样一道工序以后,船上的水就不会再往船上渗了。做的时候,就是像这样从头儿到尾地敲打木板竖背中央的部位,我们叫它“木口”。另外,我们用锤子,是用它鼓肚的一边来敲打的。一般锤子都有两头,一头是直的,一头是鼓肚的。木板一经敲打就会凹陷进去,这就叫“杀木”。木头虽然已经被加工成了木板,但是,它其实还是活着的。每一块经过敲打的木板,其凹陷的部位过一段时间,被水浸泡久了还会再恢复原状。我们就是靠木板与木板的这种规律让它们贴合在一起。当然,这样还不够,还要把竖着贴合在一起的两块木板用钉子固定起来。但不是直着钉进去,是从两块木板的平面斜着钉,因此,钉子也是斜的。另外,为了给钉子开辟一条斜路,先要用一种带把儿的凿子凿出一个眼儿,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凿细钉子眼儿的凿子,很细。凿的时候是沿着事先划好的曲线凿进去,然后再把钉子也沿着这条曲线凿进去。这里我要说说为什么要用带横把儿的凿子呢?因为,凿进去以后,往回拔的时候,可以从反方向敲打横把儿,让它退出来。还有,凿钉子眼儿的时候不能一下子凿到底,因为那样的话,钉子就吃不住劲儿了。要留斜钉木板点儿硬的底儿以便让钉子更好地固定住。
钉子凿进去以后,为把它凿得更深,再用跟钉子同样形状的细铁棒往深处凿一凿,这叫“埋钉”。最后,在钉子钉好后,为了不让河口处存水,再用小木块儿把钉口封起来,这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封口”。
岩馆的家是在东北地区的岩手县二户郡的净法寺街,它位于岩手县的北端,靠近青森县。这个地区因出产生漆而有名,生漆是维修国宝时不可缺少的涂料。净法寺街里有被称做奈良时期开祖的名刹天台寺。正是因为这些专院在当时都制作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漆器,再加上它们的维修,才使净法寺的漆业得以发展。江户时代,“南部漆”作为一种品牌也是相当出名的,在当时曾经得到了藩政府的保护。因为这里的风土和气候,都是作为漆的产地再合适不过的了。
现在,在净法寺街还有近三十位刮漆的技师。岩馆就是净法寺街漆料生产工会的会长。同时,他更是一位现役的刮漆师。他家就位于街中心,家门口挂着他们的那个工会的牌子。
在把我让进屋里以后,他边指给我看了几组数字,边告诉我,国产漆是如何如何的不够。过了会儿,他端来了一种闻起来很香的像咖啡一样的饮品,说是用漆树籽磨成粉后冲泡的。岩馆那木讷寡言的样子,让人立刻想象出一个终日游走于山里,默默无言的刮漆人的形象。但是,岩馆却有着让我感到意外的另一面。作为工会的会长,他经常要接受一些采访,有时还当一当爬山向导,给人家介绍介绍自己的工作。他是现役的刮漆师,同时他还积极地尝试一些新的事物。
迄今为止,这座小城的漆器原体都是从别的地方买来,再由他们来上漆。而岩馆在考虑试着买来削木料的机器,以便自己也能生产这些原体,他还在考虑怎样才能二次利用伐倒了的漆树。在得到了国家资金方面的援助以后,他又得把一部分精力投到培植漆林上。他带我看了长满漆树的山林,还给我演示了刮漆的技法。
刮漆看起来只是一种简单动作的重复,但是,根据技师们手艺的不同刮出来的漆液也会有很大的差别。盛夏季节,游走于山间的万树丛中,一点点地收集漆液,他们的这种工作实在是不容易。每割破一处的地方也就只能流出很少一点儿漆液,所以,他们都是一道一道地割,再一点一点地收集。收集下来的漆液放进自制的容器中,那是一种用树皮做的圆筒。岩馆在几棵树上给我做了演示,然后就带我去看他们上漆用的作坊。几个涂漆师正在那里忙着手里的活计,他们在给一些碗呀盘子之类的东西上漆。岩馆把刚才在山上收集的漆液倒进一个大的容器中,才只有那么几滴。他倒得很仔细,一点儿都不想浪费的样子。
我仿佛已经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刮漆师们那种执著、认真的职业精神。
岩馆是带着漆树来到我的“脱目秀”现场的,他边演示边讲他们的故事。
我是刮漆技师岩馆,从岩手县的净法寺街来的。在我们岩手现在红叶还没完全掉光。今年的气候特殊的好,大伙都在说这可是二十年以来的好气候,红叶好看极了。
我这身打扮就是去刮漆时的扮相。这衣服上斑斑点点的都是漆迹,因为刮漆的时候漆会乱蹦,溅在衣服上就像被烧了一样,时间长了身上穿的衣服就变成这个模样了。不过,一两年的话还不至于,变成这样得花上它几年。过去,我是真拿漆这东西没办法。
我从13岁就开始了刮漆的工作,开始的时候,真是怎么也对付不了它,拿它毫无办法。
过去,我们干活的时候哪有什么手套,就这么探着手去刮,一刮就溅个满手,然后,那双手不留神再碰到身上皮肤柔软的部位,就开始发痒。有时候,睡着了,不知不觉地便乱抓一气,抓得都能渗出血来。可那时,觉得这工作就这样,理所当然。这么着,过了二三年才算是有了免疫力,慢慢地习惯了,也就不再痒了,可有时会隐隐作痛。即便没溅着也有被溅着的感觉,已经有点儿神经质了。
这东西,只要溅上一点儿就会觉得火烧火燎的,有点像烧伤时的感觉,还会红肿,但不会太厉害。
你们要问难道没有涂抹的药?有,河里的小河蟹,抓来捻碎以后抹在上面,还有,采些节节草榨出计来涂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抹盐,用盐水或者醋酸洗洗什么的。要说特效药可是没有,但,这些方法都挺管用。
在我们的净法寺街,现在大概还有三十多个刮漆师,如果连周边小城镇也算上的话,总共有五十来人吧。
因为漆的原木数量不够,所以,目前我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岩手县了,有时也会跑到周围的福岛县、山形县、新泻县去。反正,东北地区的这几个县我们都会去。
正是因为原木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从昭和53年开始着手自己种植漆木林,现在仅净法寺街就已经有一百多公顷了。
我住的地区叫二户郡,如果加上净法寺街、二户市和一户街的话,差不多应该有二百多公顷。这些漆林长成了以后,我们也就用不着再到外县找活干了。
这个工艺的起源还应该追溯到藩政统治的年代,那时候,漆是作为南部藩的一项产业发展的。南部藩就是今天我们所在的岩手县以北的地区。是因为当时有了南部藩的产业,所以也才会一直传到今天。这里的原木从前就比别的地区多。
也许是在南部藩的强制命令下,那时候,差不多的农户都种植漆木。这些情况在古书中都有记载。
我们这些干刮漆的人终日都是在山林中向漆木的主人交涉,说服他们把自己的漆木卖给我们,然后我们再去从那些买下的漆树上刮漆。说实话,这不是件好干的差事,我们也自有我们的竞争。要苦口婆心地说服那些不愿卖漆树的人,为了让他点头,要不厌其烦地去找啊,说啊。那些不愿卖的人,说到底是想卖个高价钱,让我们这些刮漆师们自己竞争。
漆液,实际上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不是在漆树上划口子弄伤它吗,那么漆树就要用自己身上分泌出的液体来治愈,这是一种自然的本能习性,而我们的工作正是因它的这种习性才成立的。那分泌出的液体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漆液。不了解植物这一习性的人听起来会觉得挺新奇的,可是在从前,从事这行当的算不上什么希罕的手艺人。
师傅是福井县的手艺人
因为我的父亲不是干刮漆出身的,所以我的刮漆技术是跟着福井县的师傅学的。
净法寺当时也有刮漆的工艺,但那时我是想学学福井县刮漆的方法,就入了那儿的门。净法寺的漆艺在明治时期曾经一度失落了。干是,在废藩的同时,从福井县就来了很多的技师,是因为南部藩有大片大片的漆林。现在,全日本的任何一个有刮漆业的地域采用的都是福井式技法。
福井县的技师特别多,他们的足迹可以说是遍及全国。因为他们都能从福井县走着到南部来,所以,他们也一定会到全国各地。
漆树也是有大小的,所以,它们的刮法自然也会相应不同。漆树在长到直径够8公分了就可以刮了。我今天带来的这棵漆树直径有10公分,从它身上差不多能采集160克左右的漆液。我手里拿的这个容器,如果装满的话大约是1.4公斤。也就是说一天要刮100棵漆树才能装满这个桶。通常的情况下,从同一棵漆树的伤口处一天可以刮三次,而且,隔四天以后还可以再去刮。割痕就好像是记号,这么做也是为了给树以刺激,这个刺激其实就是在折磨它。我们在给树割口子的时候嘴里都会嘟囔着“快点儿出液汁……”,而那液对也好像很听话似的,慢慢地开始往“伤口”的地方渗,四天以后,在第五天上我们还可以再去利,一棵一棵地收集。树的体力恢复大概也正好需要四天。但是,如果赶上下雨的话,树的体力恢复起来会慢一些。从6月10号到9月是我们的刮漆季节,这期间我们要在一棵树上割24处伤。
因此,这样下来,差不多能采集160克的漆液。像直径10公分左右的树就算大树了,采集的液对也多。先刮朝前一面的,等到不再出液汁了就到背面的。背面能刮到每年的10月25号前后。
漆的颜色并不是像我们涂在碗上的那样红色的或者黑色的,还要在漆液里加颜色。如果想要黑色就往漆液里加铁粉,真正用的时候还要再加些油烟进行搅拌。那么,红色、白色也是一样,只要加颜料就解决了。从树上刮下来的漆液有点儿像橡胶液,是乳白色的。本来,采集漆液也可以像采集橡胶液一样,在树上插一支导管,然后再去采集,但是,那样的话要在树下放好几个盘子才行,效率太差。我们一天要刮150到200棵的漆树,该出多少液汁也都差不多知道,所以我们还是习惯于在这些树当中来回地转几次,以便尽可能地多采集些漆液。
石垣昭子在西表岛有自己的染织作坊。那里的女人们自己栽培线芭蕉,取其丝,染色,然后用传统的手法进行纺织。
我是在6月初的一天里去参观她的作坊的。那时,日本的大部分地区还在梅雨期的正当中,而西表已经进入了盛夏。正是收割稻子的时候,这是一个只需穿一件短袖衫,靠电风扇把风带来的季节。
到了石垣岛先打了个电话给她,她告诉我作坊的周围是用线芭蕉做的篱笆围着的,会很好找。她当然不知道我从来就没见过线芭蕉是什么模样。当我找到四周丛生着很多不太高的香蕉树的地方,我断定大概就在这里了。那些“香蕉树”上已经有几串小小的香蕉挂在上边,而我却不知道那就是线芭蕉。
从路口进到里边才是石垣的作坊。枝繁叶茂的大树遮盖出一方避日的凉爽空间,悬床悠闲地吊挂在树下,通风良好的作坊里摆放着几台编织机,一个年轻的姑娘正在穿梭走线。
石垣给我看了放在筐子里的纤细的丝线。织机上那刚织了一半、透着凉爽的芭蕉布让我感到新奇。但是,等她带我看了作坊后面的芭蕉园后更是让我吃惊不已。
原来,来时看到的那些“香蕉”竟全都是线芭蕉。房子的周围,包括整个田间满满地栽的也都是线芭蕉。除此之外院子里还长着苦麻、桑树什么的。听说,她们还自己采绢丝、芒麻丝,尝试着织入芭蕉布中。石垣砍倒了一株线芭蕉来拉丝给我看,然后又将拉下的丝一根根地结织起来,经过了在我看来复杂而又艰难的一个过程以后,一块真正的芭蕉布就织成了。在都市里的那种什么都是“快!快!”的催命似的生活节奏下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大概是因为这种形式合乎岛上的生活节奏,才使它们得以相传并延续至今。石垣来到我的“脱口秀”会场时,带来了一株线芭蕉,是为了给我们讲拉丝、织布的有趣和岛上女人们的工作的。
石垣出生在冲绳群岛中的竹富岛,在东京学过美术,后来回到冲绳开始了传统的编织工艺。她的编织术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技法,同时也尝试着融入了现代的感觉。
石垣昭子口述:
我是从西表岛来的石垣。昨天早晨七点钟离开家,乘船到石垣岛上的飞机场用了四十分钟,从那儿到那霸,再从那霸转换飞机到东京的羽田,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要说远也是够远的。
织芭蕉布用的丝是从一种叫线芭蕉的植物身上抽取的。线芭蕉是香蕉的同类。
通常把结果实的芭蕉叫实芭蕉,把开花的芭蕉叫花芭蕉。种类有不少,但都属于芭蕉科。
线芭蕉也会结果。表面上跟普通香蕉毫无差别,但是它的果实是长不大的,吃起来口感也不一样。线芭蕉果实中的籽很大,把它们泡在泡盛里可做香蕉酒,味道很美,带有香蕉的味道,而且不甜。
但是线芭蕉等到开了花,结了果,再用来拉丝的话就晚了,拉丝的时机一般是在开花之前。“拉丝”说的是从它的茎上一根根地拉下细细的丝。有人会以为丝是从芭蕉叶子上拉的,其实是从它的茎上。芭蕉到底不是树木而是草本植物,所以说茎应该更确切。像剥洋葱皮一样剥下一层,再剥下一层,然后还是皮。皮中含丰富的纤维,如果在种植时得到精心细致的护理,就会成为很好的丝线。
说到芭蕉布,用处最多的恐怕是祭日庙会和各种仪式的时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穿芭蕉布做的衣服。
在岛上,祭日庙会是生活的主要部分,所以,我们的生活也多是围绕着它来营造的。在我们看来,像芭蕉布、麻布这一类的东西首先代表的是祭把神上的意思。
我身上穿的这件丝的长衫是八重山一带的盛装礼服。这种款式如果穿在平时,布的质地会有所不同,而且,下摆也会再短一些。这种长衫是不用系腰带的。琉球装的特点就是要通风好,正式场合穿它的时候里面还要套一条白色的百折短裙。
织布、拉丝这种活计,不光在西表岛,可以说,在南边的任何一个岛上都是属于女人的工作。即便是现在,这样的岛还有不少,像竹富岛、小洪岛都是。一台织机就是我们自给自足的道具了。很久以前,岛上有缴纳人头税的习惯,女人满15岁要上缴一匹布作为人头税。
这一项政策统治了琉球王国长达数百年之久。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东西,织布这一项属于女人的工作也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在一个共同生存的环境下能织出好布是作为一个女人的自豪,掌握了一个个的织布技巧也就成了她们的骄傲。
一般要想学会织芭蕉布的技术通常要用上两到十年的时间。现在冲绳县在培养继承人上已经开始行动了。由政府指定芭蕉布及土布的产地,让那里的技师培养年轻的一代。
但是,真正记住编织的工序并不是太花时间。把织机架好,往织机上一根根地插入横线丝,主要的操作都是在织机上,用不着花很多时间就能记住了,有半年到一年就足够。但是,难就难在材料的制作上,而且,材料的制作也是很要时间的。
芭蕉树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所以,还要根据自然界的状况,以及材料的废物利用等等,这些是在栽培它们的时候都要考虑进去的。
在岛上,有不少人拥有专门用来种植芭蕉的田地。但是,即使没有,因为芭蕉并不需要特殊的土壤,所以,一般在我们那里,随便什么地都是可以种的。只要在农耕地的垄里零零散散地栽上几株芭蕉,过不了几年就会从一株的丝芭蕉旁繁殖出众多的小芭蕉来,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芭蕉墙。这种习俗在岛上的每个村落都遗留着,甚至有些地方,村落虽然已经废掉了,但在一些旧屋的房后,你一定还能找到像线芭蕉、苎麻和冲绳酸橙树这样的东西。这些都是女人们做活的原料。苎麻是一种可以提取纤维的植物。酸橙是类似柠檬的一种果类,我们用它来做醋。在岛上生活,吃生鱼没有酱油的时候,可以淋些这样的醋。还有洗涤芭蕉布的时候,滴上几滴就可以让布变软,还可以去污。因为布是在含碱性的液体中煮的,用酸进行中和一下,布就活了。再就是,染色时,媒染的液体中也要放几滴酸橙汁。另外,它还是喝泡盛烧酒时不可缺少的东西呢。总之,这种酸橙在岛上是家家户户的必种之物。
冲绳县有个宫古岛,这个岛上出产一种有名的宫古上布,这宫古上布使用的都是上好的材料,岛上的女人们种麻、芭蕉,还有寥篮等,积累多了以后她们才集中来织。所以我们的生活里总是缺少不了织机。
我是因为祖母以前常织布,而我又总是她的帮手,也就慢慢地学会了。我们小的时候,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清早起来先点亮油灯,然后帮祖母穿针引线。
现在这种情景已经基本上见不到了。连老人们也开始忙于打门球之类的活动了。
芭蕉丝从茎上撕下
芭蕉的茎大约有两米高,一般在长到一米五的时候进行剪枝,把一些叶子掰掉,这道工序一年要有二三次,是为了让芯能长得坚实,也为了让养分能输送到茎部。
蕉叶可用来包东西、盖东西。其根部的汁液可作为染料使用。芭蕉的全身都是有用的。
我通常是在芭蕉长到一米五左右时砍断它,这样比较合乎我的身高,也便于拉丝。一般也都是根据自己的身高来进行处理的。有芭蕉的地方就会有女人们的作坊。
拉丝的季节以冬季为佳,所以,在春、夏、秋季剪枝,精心养育,到了稍冷下来以后进行拉丝,会出很好的丝。有的也分成春芭蕉和冬芭蕉。
今天,我带来的这一株是二三天前才砍的,很重的,这样一株大约有二三公斤。
在芭蕉田里它们就是这样生长的,乍一看很像树吧?把它们的皮一层一层地剥下来,越往里剥丝越细,也越有光泽。
芭蕉的叶子是沿着根部向上长的。一般植物的纤维都是从根部向上生长延伸,所以,在剥皮拉丝的时候要注意是从根部向叶子的方向来剥,否则的话,丝会在中途断掉而且有伤于它。顺根部往上剥会很自如,颜色也越来越漂亮。芭蕉经过一年精心的养育,这时候的丝是最好的。如果你的丝一直能拉到芯的部位,说明你是精心地养育了。
芭蕉的皮可以用来防染,现在一般都用塑料的东西,过去都是用一些不太好的叶子来系的。
下面我要拉丝给你们看了。拉的时候要根据自己所希望的粗细程度来拉。把拉好的丝晾干,就成了很好的芭蕉线。就像洋葱,有很多很多含丝的层,里外的质地各不同,里边的比较细腻,外边的比较粗糙,所以这个时候自己可以来区分是用做横丝,还是用做竖丝。
在完成一道道工序的时候,脑子里要计划好日后打算做什么用。用芭蕉丝做材料织布是一道工序也不可以敷衍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连着的。
看着芭蕉田心里想着哪些该砍了,哪些还时机尚早,还要看看气候的情况,然后决定各道工序的先后。在砍之前要准备好木灰水,准备好煮芭蕉的柴薪。所有这些不用说也都是女人们的工作。
如果你注意一下颜色就能发现拉丝的时候是由白色慢慢地变成谈粉色。颜色是一个交叉点,可以决定横线和竖线。
决定横线和竖线的时候,一定是将最容易撕开的部分用做竖线。有时候,一等丝干了就上机,也有的时候先要把这些丝放在锅里,用树灰熬的汁来煎煮。当然,所用的树灰可不是什么树的都可以,要用我们冲绳当地的两种叫做油那和嘎玖玛的树,这两种树的质地很坚硬,而且它们的灰是白白的,用这样的灰对丝的颜色影响很大。
有透明感的丝才算是好丝。上面附着的一些不纯的东西经过煎煮以后都脱落了。
织的时候,根据个人的喜好,丝还可以拉得更细。但是如果晒干了以后就不太容易拉了,所以,这个操作应该是在水中进行的。把它们浸泡在水里,然后用小手指的指甲拉,用左手的小拇指压着,手在这儿都变成了道具。
把芭蕉裁断成150公分长,是因为这个长度拉起丝来比较方便。据冲绳民谣记载,过去有一种“20支”的技法,就是织一公分长的布要用20根的丝,那样的布织出来是很细很细的,但是要有相当的技术。现在充其量也就用14根丝左右。
100根芭蕉的茎出一匹布的丝
在冲绳当地,凡是有芭蕉的地方都有一种放丝线的筐,而且,这个筐的大小正好够放织一匹布的线。把织布用的丝线连接在一起可不是靠系扣儿的方法,线和线之间是捻在一起的,这可是需要点儿技巧的,要利用手指指纹部位凹凸的地方来捻。
在岛上,有些老婆婆边聊天或边看电视就把丝线捻上了。
冲绳本岛有个叫喜如嘉的地方,那里也是芭蕉布的产地,但是那里的丝线一般都是打结节的,这样一来织出来的布上就留下了一个个的小球球,倒也成了一种特征,所以,看布的织法还能分辨出它是哪个地区产的。
织一匹布如果只用芭蕉茎的芯部,就要用约100根的芭蕉。
住在喜如嘉的平良敏子就喜欢花上五六年攒够了芯部的丝线后,织一件漂亮的和服,那可真是上等的和服。
我一般是不分外侧、中部或芯部,而是把它们揉在一起来捻,这样出来的丝线有的地方粗一点,有的地方细一点,织出来的布也很有趣,芭蕉所特有的并不只是结实,重要的是它的手感。
丝线存够了就要染了。我们都是在芭蕉田的周围找染料。到山里去现在还能找到过去人们常用做染料的东西。我居住的八重山一带最多的树要数橡树和米储树,它们的皮就是很好的染料。把剥下的橡树皮放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煮,然后放一把田里的泥来媒染就能变成乌黑的颜色。泥巴就是媒染剂,是含铁的。用石灰媒染的时候就用珊瑚礁。但是,最多的时候还是用灰汁,树木的灰计,而且灰计也能出来不少颜色。有灰色的,黑色的,其中数茶色系的最多。在石垣岛、西表岛上自生自灭着一种植物的根,我们叫它蔻娄,是野猪最喜爱的食物,而且越是野猪喜欢吃的季节它才越是出好颜色的时候,野猪是吃它根部的大芋头,我们也把芋头削成块儿在锅里煮,能煮出很好看的颜色。
另外,出茶色最好的要数黑芦邑了,它的茎和皮都能出好颜色。黄色,被称为琉球王朝的颜色。
芜库邑是最好的黄色,一般是用它的皮,时候赶得好的话,树枝、树叶也可以用。
你们不用担心这样一折腾树会死掉,我们当然有不伤害树的里皮和树枝的技巧。
而且也不是整棵的树都挖出来。此外,我们用的最多的还是那些长在自己作坊周围的树,而且也都是很小心翼翼的。
调煮染料时,用的水不同,出来的颜色也会不同。
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植物交替着成熟。像我们这样从事编织的人总是会合著季节作一个像日历一样的采丝计划。什么季节采什么丝。春天到了,桑叶郁郁葱葱的时候就采蚕丝;到了四、五月份,就采麻;冬天呢,就采芭蕉。我用的丝线种类,除了芭蕉就是麻和绢丝了。最近我在尝试着用踉芭蕉的手感和光艳很接近的生绢来织东西。
芭蕉布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织法,只是因为这些丝线很容易断,又加上受不了干燥,所以,即便是在夏天房间里也不能开空调。丝线需要一定的湿度,我们在织布的时候都要喷一些水雾,让丝线含些水分。从这一点,西表这个高湿度的地方是很合适的。这也正是芭蕉布在其他地区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所在吧。再怎么强调“大和文化”,它也难在本土生根延续。包括用来做衣服的芭蕉布,也是因为适合了冲绳这里的风土人们才会穿。
芭蕉丝一干燥就容易断,所以织布用的梭子也要经常保持湿润,特别是上横丝的时候一定要先把织机弄湿,这样丝线就会很听话,织起来也很顺当。这时候,穿梭在织机上的梭子也不会发出卡哒卡哒的声音。
最后一道工序是将织好的东西用海水漂洗。因为经过几天的编织,布上面会落上很多灰尘和脏东西。这最后的一道工序可以说是洗涤也可以说是精炼吧,在海里漂洗一整晚上。
把它们在海水里这么一浸泡,如果是染色不彻底的,那么这一下会全部给泡掉的。还有一些比如上的浆也会被泡掉。泡了一晚上以后,再使劲地揉一揉,然后把它们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用海盐水晒晒,最后再用清水反复洗几遍,这么一个程序下来,芭蕉布就变得清灵灵、凉爽爽的了。海里的盐,太阳的光和风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日本的江河由于受到严重的污染,已经不适合捕鱼了。现在,只有在四国的四万十川。冈山县的旭川、歧单县的长良川、山形县的最上川以及三重县跟和歌山县交界的熊野川,还能看到一些打鱼的木船飘浮在江面上。它们多是用来捕捉江鱼的。观察这些地方的捕鱼船,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根据江的规模大小不同,船的大小也不同。从这些船的结构上,可以看得出船匠们对江河的特性有多了解。又根据船的使用方法上的不同,所捕鱼的种类也就不同。总之,它们在结构和形状上有很大的区别。
中尾是住在熊野川附近的造船木匠。
熊野川的船是一种叫做“平田舟”的、形状独特的船,扁平的,浮在河面上的时候,就好像是一片竹叶。在流势很急的熊野川上,平田舟看上去就像是轻轻地滑过去一样。它的形状使它不是劈波斩浪,而是轻盈地乘着波浪而行的。中尾让我坐上他的船,在熊野川上游走了一圈儿。船,很容易操纵,我们还扬起了帆。听说,这种船有时也用来做游览船。
中尾原来曾在国家铁路局工作过三十几年。后来,半路出家,开始了造船匠的生涯。
我们一起去看了木材市场,他还让我参观了他那间坐落在河边上的“造船作坊”。那里放着一艘他手头儿正做着的船。熊野这个地区是木材的产地。中尾造船用的材料都是就近取材的。我真惊叹于他活计的精细。
在跟他的交谈中我才知道,他原来还是一名渔师。他乘着自己造的船去捕捉河鳗、河蟹和香鱼。也就是说,他是造船的,也是用船的。
无论哪儿的渔师都会说自己的船是最好的。我也曾看到过不少江船,但是,我确信,熊野川的平田舟一定是日本属一属二漂亮的船。
船匠现在已经是一个不再有需要的职业了,继承人当然也就越来越少,因此,船匠的高龄化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他们当中,中尾算是年轻的了。
他用自已经过改造的车把船运到了我的“脱口秀”会场,向我们展示了熊野川的船所特有的秉性和船匠的手艺。
我是熊野川的船匠中尾。我的父亲就是船匠出身,但是,我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师从于父,而是进了国家铁路局当了一名职员。从国铁局辞职以后,闲着没事,去一个当船匠的朋友那儿帮了几天忙,这么一帮倒还真的学会了。从我父亲那里没受过任何的家传,现在却跟他做的是同一样的事。
其实我当年最想进的不是国铁局而是商船学校,因为我喜欢船。在国铁局一干就是36年,后来才开始学造船。捕鱼也是我的爱好之一。我出生的地方是新宫,老家是三重县,离新宫有12公里。
这就是我造的船,形状特别吧?熊野川是一条落差很大的河。一般海船的吃水线都很深,那是为了劈波斩浪,而我的船正相反,是为了不被波浪冲翻才特意造成这个形状的。这种造法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惯。古人早就对适用于熊野川的船有研究了。这种应付急流的船在制造上有着它独特的工艺,从而就使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外观。
熊野川是一条流淌在奈良县、和歌山县和三重县三县境内的河流,也是日本惟一的一条没有堤坝的河流。正是这个原因,独木舟的全国锦标赛算上今年已经在这里举办过三次了,就是因为它没有堤坝,加上流势很急够刺激。熊野川流过的四周是叫做大台原的山脉,因此,熊野川从头到尾都是被夹在深深的峡谷中的,又由于那里每年的降雨量出奇的多,就形成了这里的河流落差很大。可以捕获的鱼的种类也就特别的多。各种的河蟹、虾、河鳗、鲈鱼、鲰鱼,还有香鱼等等。
这种船现在是用做渔船,而在过去装上货物在河里上上下下的都是它们。还能当成游览船用,装上船顶住在里边都没有问题。
在熊野川像这样的船大概有个百余艘吧。其中的三分之一都是出自我的手。船匠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位比我年轻点儿的。我已经是六十几的人了,他也就四十几吧,在我们那儿可算是最年轻的了。他是边上着班边造船,但是船也造得很不错。
从很久以前开始,这里的船匠造的就是这种船,我年轻的时候听的最多的也是关于船匠的事,什么这个船匠手艺高了,那个差点儿了。当然了,不是有一句话叫做“船的好坏撑一撑就知道,撑船要八年”吗?可见,撑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艘不好撑的船,就如同不好调教的马,是不会有人愿意接受的。
客户在让你替他造船的时候都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船深要多少,船尾要多大,船底要多宽等等。我们也是用度量衡来计算的,如果客户提出的要求是违背比例的,我们还是要跟他建议什么地方应该多少尺寸,一项一项地定了以后才能开工。
要说用现在时兴的强化硬塑钢造一艘同样形状的船跟我们造的木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它对于水的浮力就是最大的不同。塑钢船感觉上是好像很轻,但是,它因为没有浮力所以出了问题一定会沉。而木船就不同了,由于浮力大,所以,要让它沉下去恐怕不那么容易。
我们的这种船坐上15个人都不会有一点儿问题,可是塑钢船坐5个人就到头了。
而且,塑钢船还要造得比这种木船大一些。
长良地区造船用的木材是一种叫罗汉松的树,而我们熊野地区用的是杉树,就是树表面发白的那种杉,实际用的是树中央红色的那部分,发白的部分全部都去掉。
除了杉树以外,丝柏、橡树、样树也是像这样去掉发白的部分,只用中间那很硬的部分。这样造出来的船才可能用一辈子,有的能用上父子两代,还有的能用三代。
树的木质分为粗、细。木质越细的就越结实,同时也越重。造船用的木材,多选用节子多的。平常我们烧的柴,如果是没有什么节子的木头,劈的时候“叭”的一声很容易就能劈开,可是,有节子的地方往往就不那么好劈,总会在有节子的地方停住。造船时选用这样的木头就是为了一旦出现裂缝的时候,它会停在有节子的地方而不再往下延伸。另外,用有节子的木料还要用“活节”多的,这种木料看上去虽然不太美观。
我们就是这样挑选木料的。看看是流线形的节还是死节,有的时候会碰到有很多死节的。一艘船上如果有很多死节的话,要先把这些死节的洞挖空再填补好,如果有二百多这样的死节洞,要用上三天才能做完。死节的地方如果不挖掉的话日后会渗水。木料上一般都有“活节”和“死节”。现在你们看到的我手里的这条船上面的都是“活节”了。死节也都已经重新填补好了。所谓“死节”说的是中间的这个节眼已经腐朽掉了,一按就能按出来。这样的节就叫“死节”。相反的,“活节”是怎么按都按不出来的,而且,看上去也好像是还活着,也有颜色,我们管这样的节就叫“活节”。从事建筑工作的人一定懂这个。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造船的木料来自当地的山里
这块木材是从我住的新宫再往里一个叫音川的地方采伐来的。现在,那一带因为现江旅游的关系,常会有一些电力船进进出出的。这种木材就出自那条河附近的山上。
这块木料有八米二长。一般的情况下,木料如果是八米多的话,那么,买原木时还会再长出五十公分左右,原木最好的地方是下边儿的位置。我们都是愿意买长出部分多的原木,所以,总是嘱咐伐木师多留出点儿多余的部分。打八米的木料有时能买到差不多九米长的原木。在山里都是这样买卖木料的。
和歌山地区出的一种叫吉野的木材太细腻,并不适用于造船。我们用的木材都是在当地的山上采伐的,就是沿海岸边很近的那些山上。木头看上去虽然又粗糙又不太好,但是造这种船正合适。
船身造八米多长是我们那个地区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习惯。没有坐过船的人也许不懂,一般当你把桨撑在船头时,就会因船桨的重量而使船尾轻轻地翘浮起来。所以,八米的船长是能够让船保持最好平衡的长度。木够八米的话,船尾会很容易就翘起来,而且,起锚的时候弄不好还有可能会沉船。当然,再长点儿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过于长了以后桨会很重,不好撑。总之,这种船的大小是由自己能否撑管得了来定的。
有些事情年轻时有人传授和没人传授就是不一样。比如说,为什么这里要这样安装,而那里又必须是那样的角度。海船在制造的时候不是有骨架吗?这种船什么都没有。就是把木板一块块地拼接起来。这也就是它与众不同而又最难的地方。江船跟海船最大的不同就是海船的吃水部分比较深,在大海里劈波行船时很快捷。我们的船则正相反,要让它能承受得住急流,所以,船身比较浅,形状就像一片竹叶做的小舟。因为,不是用它去劈水,而是让它在水面上滑行,感觉上船好像是在躲闪着水一样才行。平田舟还有个部位叫“加底”,它的作用是当船横过来的时候,为了让水从下面溜走而设置的。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起作用的话,横着的船会很容易被江水冲走。它起的作用正是帮助水从船下面溜掉,而船又不被冲走。
一会儿我要给你们看船是怎么拼接起来的,你们会发现这种船用船钉的地方很少。因为船钉用多了,时间一长就很容易从钉子眼儿渗水,钉子眼儿一多船不就变成筛子了吗?这样的船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熊野川江船的秘密
我还是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船的各部位的名称吧。这个细细的部位叫“底垫儿”,是用四块木板拼合而成的,也就是船底。整条船只有这个部位要钉进去九十多个船钉来连结这四块木板。从表面上看不出来吧?这就是造船的诀窍。
这个是用来补钉眼儿的叫“补钉”。一会儿我会表演给你们看,用它来填补有钉子眼儿的地方。这种用四块木板做的船底叫“四块接连”,当然,三块板也可以,只是,三块板很容易出现裂损,要针进很多钉子才管用。所以,用四块板也就成了比较普遍的做法。
这个叫“船钉”。看上去很粗糙是吧?表面像锯齿一样,一点儿都不光滑。但正是靠它的这麻麻糙糙表面产生出的磨擦来把木头跟木头紧紧地扣在一起。这种船针都是铁匠一根根手工凿出来的,很贵,一根要500多日元。
船是尽可能要造得窄一些,以防漏水。为了让水流能顺利地溜走,在船底加这么一个“加底”。就是在船底的两侧加上这个“加底”,然后在它上面做一个叫“上棚”的缘边儿,这样,船的形状就出来了。在“加底”和“上棚”上面的这个叫“舷”,好像是砒柱般的船梁,也就是我们家里所说的“顶梁柱”,它掌握着整条船横向的平衡。这里一定要用好木料,就是那种红色的丝柏树。
最前面的部位需要比较坚硬的木料,所以,这里用光叶样树做材料。
除了上面介绍的部位外,还有脚踏板,就是放脚的地方。
把所有这些部件合在一起,是个挺复杂的工序。这些板子全要用很微妙的角度进行组合,不是简单地粘合在一起就行了,因为角度全都不一样。做这个,用一把曲尺来完成所有的设定,倒也用不着什么昂贵的工具。量角度、弯度只用这一把曲尺就够了。像这个高度就是从船的最底部往上量三尺,大约90公分。还有,比如舱面开口的大小,也就是船体两侧的斜度,是根据船体从底部计算,每往上量一尺船口就开五寸的比例来规定的。这个地区的船代代都是用这样的比例造出来的,当然,舱面还是口开得大一些乘坐起来比较舒服。
熊野川的船是一片竹叶舟
我们的这种船俗名叫“平船”,也叫“平田船”。平田船,从它的名字就能想象出它的形状是平坦坦的,样子像一片竹叶。
船的帆有10米高,帆的中间有一条一条的空隙,所以,即便是坐在船的后方,也能透过条条的空隙看到前面。帆是竖长的像旗子一样。这种帆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风向来定位的。这些露着的空隙是为了对付强风的,因为当遇到风很强的时候,帆就会鼓起来接受它,船的平衡就难以把握,让风从这些空隙的地方跑掉一些,就使船减少了危险。
我在这儿给大家表演一下木板跟木板连接时独特的方法。要费一点儿时间。在木板与木板连接之前,要先做一道工序叫“杀木”。大家都知道,干燥的木头如果被水浸湿以后还会再活过来,所以,要先“杀木”。经过这样一道工序以后,船上的水就不会再往船上渗了。做的时候,就是像这样从头儿到尾地敲打木板竖背中央的部位,我们叫它“木口”。另外,我们用锤子,是用它鼓肚的一边来敲打的。一般锤子都有两头,一头是直的,一头是鼓肚的。木板一经敲打就会凹陷进去,这就叫“杀木”。木头虽然已经被加工成了木板,但是,它其实还是活着的。每一块经过敲打的木板,其凹陷的部位过一段时间,被水浸泡久了还会再恢复原状。我们就是靠木板与木板的这种规律让它们贴合在一起。当然,这样还不够,还要把竖着贴合在一起的两块木板用钉子固定起来。但不是直着钉进去,是从两块木板的平面斜着钉,因此,钉子也是斜的。另外,为了给钉子开辟一条斜路,先要用一种带把儿的凿子凿出一个眼儿,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凿细钉子眼儿的凿子,很细。凿的时候是沿着事先划好的曲线凿进去,然后再把钉子也沿着这条曲线凿进去。这里我要说说为什么要用带横把儿的凿子呢?因为,凿进去以后,往回拔的时候,可以从反方向敲打横把儿,让它退出来。还有,凿钉子眼儿的时候不能一下子凿到底,因为那样的话,钉子就吃不住劲儿了。要留斜钉木板点儿硬的底儿以便让钉子更好地固定住。
钉子凿进去以后,为把它凿得更深,再用跟钉子同样形状的细铁棒往深处凿一凿,这叫“埋钉”。最后,在钉子钉好后,为了不让河口处存水,再用小木块儿把钉口封起来,这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封口”。
岩馆的家是在东北地区的岩手县二户郡的净法寺街,它位于岩手县的北端,靠近青森县。这个地区因出产生漆而有名,生漆是维修国宝时不可缺少的涂料。净法寺街里有被称做奈良时期开祖的名刹天台寺。正是因为这些专院在当时都制作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漆器,再加上它们的维修,才使净法寺的漆业得以发展。江户时代,“南部漆”作为一种品牌也是相当出名的,在当时曾经得到了藩政府的保护。因为这里的风土和气候,都是作为漆的产地再合适不过的了。
现在,在净法寺街还有近三十位刮漆的技师。岩馆就是净法寺街漆料生产工会的会长。同时,他更是一位现役的刮漆师。他家就位于街中心,家门口挂着他们的那个工会的牌子。
在把我让进屋里以后,他边指给我看了几组数字,边告诉我,国产漆是如何如何的不够。过了会儿,他端来了一种闻起来很香的像咖啡一样的饮品,说是用漆树籽磨成粉后冲泡的。岩馆那木讷寡言的样子,让人立刻想象出一个终日游走于山里,默默无言的刮漆人的形象。但是,岩馆却有着让我感到意外的另一面。作为工会的会长,他经常要接受一些采访,有时还当一当爬山向导,给人家介绍介绍自己的工作。他是现役的刮漆师,同时他还积极地尝试一些新的事物。
迄今为止,这座小城的漆器原体都是从别的地方买来,再由他们来上漆。而岩馆在考虑试着买来削木料的机器,以便自己也能生产这些原体,他还在考虑怎样才能二次利用伐倒了的漆树。在得到了国家资金方面的援助以后,他又得把一部分精力投到培植漆林上。他带我看了长满漆树的山林,还给我演示了刮漆的技法。
刮漆看起来只是一种简单动作的重复,但是,根据技师们手艺的不同刮出来的漆液也会有很大的差别。盛夏季节,游走于山间的万树丛中,一点点地收集漆液,他们的这种工作实在是不容易。每割破一处的地方也就只能流出很少一点儿漆液,所以,他们都是一道一道地割,再一点一点地收集。收集下来的漆液放进自制的容器中,那是一种用树皮做的圆筒。岩馆在几棵树上给我做了演示,然后就带我去看他们上漆用的作坊。几个涂漆师正在那里忙着手里的活计,他们在给一些碗呀盘子之类的东西上漆。岩馆把刚才在山上收集的漆液倒进一个大的容器中,才只有那么几滴。他倒得很仔细,一点儿都不想浪费的样子。
我仿佛已经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刮漆师们那种执著、认真的职业精神。
岩馆是带着漆树来到我的“脱目秀”现场的,他边演示边讲他们的故事。
我是刮漆技师岩馆,从岩手县的净法寺街来的。在我们岩手现在红叶还没完全掉光。今年的气候特殊的好,大伙都在说这可是二十年以来的好气候,红叶好看极了。
我这身打扮就是去刮漆时的扮相。这衣服上斑斑点点的都是漆迹,因为刮漆的时候漆会乱蹦,溅在衣服上就像被烧了一样,时间长了身上穿的衣服就变成这个模样了。不过,一两年的话还不至于,变成这样得花上它几年。过去,我是真拿漆这东西没办法。
我从13岁就开始了刮漆的工作,开始的时候,真是怎么也对付不了它,拿它毫无办法。
过去,我们干活的时候哪有什么手套,就这么探着手去刮,一刮就溅个满手,然后,那双手不留神再碰到身上皮肤柔软的部位,就开始发痒。有时候,睡着了,不知不觉地便乱抓一气,抓得都能渗出血来。可那时,觉得这工作就这样,理所当然。这么着,过了二三年才算是有了免疫力,慢慢地习惯了,也就不再痒了,可有时会隐隐作痛。即便没溅着也有被溅着的感觉,已经有点儿神经质了。
这东西,只要溅上一点儿就会觉得火烧火燎的,有点像烧伤时的感觉,还会红肿,但不会太厉害。
你们要问难道没有涂抹的药?有,河里的小河蟹,抓来捻碎以后抹在上面,还有,采些节节草榨出计来涂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抹盐,用盐水或者醋酸洗洗什么的。要说特效药可是没有,但,这些方法都挺管用。
在我们的净法寺街,现在大概还有三十多个刮漆师,如果连周边小城镇也算上的话,总共有五十来人吧。
因为漆的原木数量不够,所以,目前我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岩手县了,有时也会跑到周围的福岛县、山形县、新泻县去。反正,东北地区的这几个县我们都会去。
正是因为原木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从昭和53年开始着手自己种植漆木林,现在仅净法寺街就已经有一百多公顷了。
我住的地区叫二户郡,如果加上净法寺街、二户市和一户街的话,差不多应该有二百多公顷。这些漆林长成了以后,我们也就用不着再到外县找活干了。
这个工艺的起源还应该追溯到藩政统治的年代,那时候,漆是作为南部藩的一项产业发展的。南部藩就是今天我们所在的岩手县以北的地区。是因为当时有了南部藩的产业,所以也才会一直传到今天。这里的原木从前就比别的地区多。
也许是在南部藩的强制命令下,那时候,差不多的农户都种植漆木。这些情况在古书中都有记载。
我们这些干刮漆的人终日都是在山林中向漆木的主人交涉,说服他们把自己的漆木卖给我们,然后我们再去从那些买下的漆树上刮漆。说实话,这不是件好干的差事,我们也自有我们的竞争。要苦口婆心地说服那些不愿卖漆树的人,为了让他点头,要不厌其烦地去找啊,说啊。那些不愿卖的人,说到底是想卖个高价钱,让我们这些刮漆师们自己竞争。
漆液,实际上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不是在漆树上划口子弄伤它吗,那么漆树就要用自己身上分泌出的液体来治愈,这是一种自然的本能习性,而我们的工作正是因它的这种习性才成立的。那分泌出的液体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漆液。不了解植物这一习性的人听起来会觉得挺新奇的,可是在从前,从事这行当的算不上什么希罕的手艺人。
师傅是福井县的手艺人
因为我的父亲不是干刮漆出身的,所以我的刮漆技术是跟着福井县的师傅学的。
净法寺当时也有刮漆的工艺,但那时我是想学学福井县刮漆的方法,就入了那儿的门。净法寺的漆艺在明治时期曾经一度失落了。干是,在废藩的同时,从福井县就来了很多的技师,是因为南部藩有大片大片的漆林。现在,全日本的任何一个有刮漆业的地域采用的都是福井式技法。
福井县的技师特别多,他们的足迹可以说是遍及全国。因为他们都能从福井县走着到南部来,所以,他们也一定会到全国各地。
漆树也是有大小的,所以,它们的刮法自然也会相应不同。漆树在长到直径够8公分了就可以刮了。我今天带来的这棵漆树直径有10公分,从它身上差不多能采集160克左右的漆液。我手里拿的这个容器,如果装满的话大约是1.4公斤。也就是说一天要刮100棵漆树才能装满这个桶。通常的情况下,从同一棵漆树的伤口处一天可以刮三次,而且,隔四天以后还可以再去刮。割痕就好像是记号,这么做也是为了给树以刺激,这个刺激其实就是在折磨它。我们在给树割口子的时候嘴里都会嘟囔着“快点儿出液汁……”,而那液对也好像很听话似的,慢慢地开始往“伤口”的地方渗,四天以后,在第五天上我们还可以再去利,一棵一棵地收集。树的体力恢复大概也正好需要四天。但是,如果赶上下雨的话,树的体力恢复起来会慢一些。从6月10号到9月是我们的刮漆季节,这期间我们要在一棵树上割24处伤。
因此,这样下来,差不多能采集160克的漆液。像直径10公分左右的树就算大树了,采集的液对也多。先刮朝前一面的,等到不再出液汁了就到背面的。背面能刮到每年的10月25号前后。
漆的颜色并不是像我们涂在碗上的那样红色的或者黑色的,还要在漆液里加颜色。如果想要黑色就往漆液里加铁粉,真正用的时候还要再加些油烟进行搅拌。那么,红色、白色也是一样,只要加颜料就解决了。从树上刮下来的漆液有点儿像橡胶液,是乳白色的。本来,采集漆液也可以像采集橡胶液一样,在树上插一支导管,然后再去采集,但是,那样的话要在树下放好几个盘子才行,效率太差。我们一天要刮150到200棵的漆树,该出多少液汁也都差不多知道,所以我们还是习惯于在这些树当中来回地转几次,以便尽可能地多采集些漆液。